我們知道生而為人,有一樣東西是極為重要的,那就是一個人的名字,一個人在這世界上想要被人們所熟知就要有姓名,當然也有種說法說一個好名字和人的命運是戚戚相關的,所以日常生活之中也經常有人看到有些父母為了給自己孩子取一個好名字絞盡腦汁甚至求神拜佛。
然而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尤其是名字這一項也是經歷了很多年的發展,比如在以前有一個特性那就是稱呼一個人是稱氏不稱姓,什么意思呢?就拿戰國時期來說吧,在戰國時期有很多人都姓羋,可是人們不會稱呼他為羋某某,而是用氏來代替。
那么氏是怎么來的呢?一般來說,氏都是有來歷的,不會無緣無故出現。一般有幾種情況:
一是以受封的邑為氏,比如商鞅,變法成功后,被封到商邑,因而以商為氏;
二是以所居的地名為氏,比如姜子牙,姜姓,居住在呂地,因而以呂為氏;
三是以官名為氏,比如司徒姓就是來源于官職,《帝王世紀》記載:“舜為堯司徒,支孫氏焉!
四是以技藝為氏,比如古人有屠宰為業者,其后便姓屠,稱屠氏。
當然得氏的原因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比如屈原是羋姓屈氏,所以就叫屈原,而楚國國君也是羋姓,可是他們也常被稱為熊某某,因為他們的姓氏文化是羋姓熊氏;而同樣的我們常說秦趙同宗的說法,因為趙國國君是贏姓趙氏,在若干年以前是同一個祖先,所以很多人都說了,戰國的歷史就是“親戚在打架”,細細想來好像是這樣。
那么這姓氏文化的背后究竟隱含著什么歷史呢?古人的姓氏文化你知道嗎?
原始社會只稱姓,不稱氏
我們現在常說古代女子地位很低,然而這種說法其實也有一個誤區,因為中國古代的社會文明確切的說應該是從母系社會再過渡到父系社會,最后再到如今這樣,男女平等。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之中,由于那個時候是母系社會作主,所以那個時候的女子地位都特別高,雖然我們常說人是不分貴賤的,可是這又哪有那么容易,那個時候的人們為了區分人的尊卑貴賤,常常以姓來劃分,比如我們常說的“上古八大姓”是當時最尊貴的姓氏:姜、姬、嬴、姒、媯、姑、妗、妊。
從這些姓氏之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姓氏或多或少都是帶有女性邊旁的,這就說明了古代女子地位是很高的,而且那個時候的婚姻制度實行的是群婚制,人們只知自己的母親是誰,而不知父親為何人,所以那個時候的姓都是跟隨母性,也就是是當時姓是連接母親兄弟以及子女之間的紐帶,讓你知道你和誰具有血緣關系。
當然了,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之中,人們也發現了一個特點那就是同一血脈的人結婚生出來的孩子大多都是先天性具有缺陷的,這一點現代醫學已經證明,然而那個時候哪有醫學這一說法,所以那時候的規定就是同姓不能結婚,因為同姓就代表著他們兩者之間具有血緣關系。
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才意識到同姓之間不是不能結婚,而是血脈相近的人不能結婚,所以就規定了五服以外的同姓人也可以結婚。
而這就是原始社會的姓氏文化,由于那個時候是母性社會為主,所以是只有一個姓而沒有氏。
進入父系社會,姓氏文化的不同
而經過漫長的時代變遷,中國進入了上古時代以及先秦時期,而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也從母系社會到了父系社會,由于戰爭頻發導致男子的地位空前的提高,而古人的姓氏文化也從這個時候發生了改變,這就是現在稱氏不稱姓的由來。
我們知道古時候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度,就是說只有嫡長子能夠繼承家產或者江山,而在古代就更苛刻了,在當時連姓都是只有嫡長子能繼承,比如周朝天下只有周天子能是姬姓,而其余的分封到各地的周王朝的宗親們在這之后就不能繼承這個姓而是只能利用當地的地理位置以及一些別的特征來重新取名,這就是氏的由來,而且古代一些國君為了賞賜臣子辛辛苦苦為其開疆拓土,所以會經常賜姓,比如商鞅就是如此,因為被封商地而被稱為商鞅,可是人家卻是叫衛鞅的。
所以背后的文化就是姓代表著你的祖宗出自何脈何宗,而氏就是你現在的稱呼。
而且古代社會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具有氏的,當時只有貴族才有氏,而奴隸和平民什么都是沒有姓氏的,所以這個氏有時候也能夠看出人的尊卑,《史記》之中司馬遷有《十二諸侯年表》,而這個之中就代表了當時規格最高的十二個諸侯,也就是說這十二個氏是最頂尖的貴族。
而且進入父系社會以來,女子最悲催的一點就是可能連原來的名字都被剝奪了,我們?吹揭郧芭铀篮竽贡喜粫逃兴拿,而是刻有“某某氏”。
前面代表的是夫家的姓,后面是自己的姓,然后慣以氏結束,所以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說:““男子稱氏,婦人稱姓”。
然而到了秦漢時期,秦始皇一統天下將六國貴族都貶為平民,這個時候他們也已經沒有氏了,所以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古代的姓氏文化開始合二為一了,彼此之間也不再區分。
所以這就是古代姓氏文化的發展歷程,姓代表著你的根源,而氏則有可能象征的是身份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