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十年文化繁榮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系,將文化自信自強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與應有之義,凸顯了文化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對于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步伐,增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與實踐要求,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在全球文明圖景中,鞏固中華文化立場坐標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軌跡看,現代化是傳統農耕社會向工業文明主導的現代社會演化的路徑選擇,具有過程性、開創性、持續性、多面向等特征,F代化的生成經由傳統社會與現代文明建制間轉型的復雜環境交織互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現代化使得人類文明變遷呈現多維圖景,全球現代化的模式差異在豐富文明發展客觀形態的同時,更面臨如何面對文明沖突困境,能否破除單向單一思維、超越現實發展等抉擇。
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尤其是新時代十年來,我國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實踐基礎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探索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模式,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發生了深刻變化。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闡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敝袊浆F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歸根結底,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打下了中華文化自信自強的烙印,是引領中國建設實踐的文明新形態,也能夠為全球文明發展提供一種新的路徑選擇。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大國博弈背景下,文化作為立場與價值的作用愈加凸顯。文化立場的實質是價值選擇,是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僅體現為明確主體性觀念、意識和態度,也深層次地關涉文化發展的場域延展與坐標指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這就要求必須以中華文化的主體性、獨特性,深化中華文化自覺、提振中華文化自信、推進中華文化自強,更加自覺地在文化實踐中,鞏固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守正創新的核心理念、精神品格及立場坐標,將文化創新創造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政治智慧、精神標識與價值塑造!皥允刂腥A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突出文化建設關鍵向度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笨梢,文化建設向度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生態文明現代化五個方面齊頭并進,最終落實到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推進文化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文化建設關鍵向度,深入探討“新時代文化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新課題。
一是聚焦民族復興愿景,強化文化建設基礎力量。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一項宏偉而艱巨的事業,需要我們矢志不渝、篤行不怠,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各個階段,持續強化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力量,將文化軟實力作為行穩致遠的強大動能,使文化賦能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生活力更加鮮明、精神凝聚力更加彰顯、建設驅動力更有成效!叭娼ㄔO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二是堅持核心價值引領,發揮文化建設獨特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蔽幕孕抛詮,包含堅定文化自信和推進文化自強兩個方面,是辯證統一的范疇。文化自信涉及對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認同,文化自強則需要通過發揮文化建設鑄魂、塑形、啟智、潤心、賦能等獨特功能,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實現文化價值固基、文化體系完善、文化動力強盛的目標。一方面,需要我們提振民族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注重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延續文脈,持續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創造力;另一方面,需要樹立文化自覺意識,提升文化自信自強理念,使文化建設成果與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需求相適應、同國家社會建設趨向相協調。
三是著眼美好生活需要,構建完善文化發展體系。文化自信自強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彰顯了人們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與富裕的物質生活同等重要的客觀訴求。文化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等使命任務,著眼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構建完善文化發展體系,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進一步加大優秀文藝作品、文化產品供給力度,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提升文化對于社會個體精神情感、審美體驗、日常生活等的滋養能力與水平。
在現代治理體系中,激活文化治理內生動力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文化高質量發展,構建文化發展新格局,離不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力支撐。我們要深刻認識新發展格局的新時代背景與現代治理體系新內涵,將現代文化治理戰略思維和系統思維,有機融入國家治理戰略設計整體部署,將文化建設各項任務上升到構建文化治理新格局的層面。
在這個意義上,實現文化高質量發展目標,就要突破以往文化體制中以行政職能管理運行為主導的模式,尋求一種更深層次的規律性、現代性文化治理視角,尊重文化發展規律,激活文化治理內生動力,進而聚合社會經濟動力系統、文化供給與需求系統的力量,構建協同貫通、相互呼應文化建設發展工作格局。
構建文化發展新格局,意味著新時代文化建設應朝向更高遠的視野、建立更完善的機制、塑造更高品格的質量。問題是,我們如何以文化治理升級轉型驅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能否以文化發展質量提升激活文化治理內生動力?
現代化視域下的文化治理,不僅指國家權力運作的系統場域,對社會資源進行分配、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參與主體施以影響,以實現社會有序運轉和文明承續發展的一種治理機制;以文化自身為對象的文化治理,還是基于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及公眾等多元主體,對社會文化要素、文化資源、文化權利等進行重新配置,從而發揮文化之于社會和個體發展不可或缺的涵育與治理作用,是現代治理最有效的機制與手段之一。因此,文化治理的關鍵,在于通過深化改革有效整合文化資源,以文化共治推動文化共享,一手抓政策完善,一手抓有效治理,拓寬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治理機制創新路徑,構建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的文化治理協同主體,提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規模實力和國內外文化核心競爭力、影響力。
在文化自信自強中,增強民族復興精神力量
文化是民族復興之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化自信自強是前提和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文化自信自強提升到了新高度、新方位、新境界,同時進一步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三個基本面向”和“三個根本特征”,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與“民族性、科學性、大眾化”三個特征,這是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場域建構的指引性框架,也是凝聚民族復興精神力量的本質性、整體性要求。
文化自信自強作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精神層面,反映為人們對自己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對文化觀念層次、精神品質等“內在”核心價值范疇的自信與信仰;在實踐層面,則表現為文化創造過程中,向歷史要經驗、向傳統要智慧,建構規范體系、強化載體路徑等“外在”范疇,進而增強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和精神力量。
一方面,我們要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開啟當代中國文化精神的尋根、承續與拓展旅程,從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置于世界文明發展視域中全面審思檢視,從觀念、制度、行為、物質和精神等層面,進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尤其要深入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取向與方法論原則,增強歷史主動精神和實踐創造精神,立足中華文化立場,將文化自信自強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事業的各個方面,譜寫波瀾壯闊的中國式現代化文化長卷。
簡 介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成立于2015年6月14日,是經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批準的直屬志愿者團隊,經遵義市民政局批準注冊登記的公益性、群眾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現有團體會員單位9家,會員150余人,志愿者80名。2016年12月25日成立黨支部,現有黨員52名。支部充分發揮示范引領戰斗堡壘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協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目前,協會有分支機構3處: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播州區聯絡處(負責播州區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湄潭縣聯絡處(負責湄潭縣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務川縣聯絡處(負責務川縣工作)。內設機構10個部門:辦公室、組織部、宣講團、理論研討部、對外聯絡部、經典誦讀推廣部、家風家教工作部、中醫養生文化推廣部、知行藝術團、志愿事業服務部(上善若水助困團)、另有10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家教、經典誦讀)推廣站。 本會宗旨: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遵義市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領導下、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部、國家語委下發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民政部、全國婦聯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積極開展美德文化進社區、校園、機關、企業、監獄、部隊;主辦具影響力的大型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講壇;廣泛開展志愿公益服務活動,踐行中華美德;每周日下午堅持開設公益講課,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風尚。協會至成立以來,為遵義精神文明建設作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2018年,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榮獲2018年全國社科組織“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20年,貴州省社科聯曾到我會考察,擬授予貴州省社科示范基地。2021年7月,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黨支部被北京路街道黨工作委員會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21年12月,我會被遵義市精神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共青團遵義市委推選為“疫情防控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協會湄潭縣聯絡處已被湄潭縣委宣傳部授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021年國際志愿者日,湄潭縣聯絡處獲得了市級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獎,獲得縣級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獎、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獎。 本會的理念是:傳中華美德文化,做上善若水之人;燃燒自己,溫暖他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本會的業務范圍:開展美德文化交流學習、公益師資培訓,開展美德文化教育、志愿公益活動,開展家風家庭教育,興辦公益企業。 現辦公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丁字口遵義中山醫院二樓。 聯系電話:182 1212 8998 182 8512 1401 對公賬戶信息: 開戶行:貴州銀行遵義紅花崗支行 賬號:0226001100002365 名稱: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2022年8月 業務主管單位: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 登記管理機關:遵義市民政局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