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和《知音故事》不僅積極推動兩個故事走進德國民間,而且計劃推向全球。
來源:中國新聞社
作者:周俊 德國明斯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全文字數:2512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國際友城關系既是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間外交的重要載體。友城關系親不親,關鍵在民心,深入推進友城間的民心相通是新時代中國民間外交的重點議題。講好城市文化故事,是打破文化壁壘、深化他國民眾對城市及所在國家認知,促進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徑。
將“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互鑒”聚焦到講好城市文化故事,是我們的工作創新點。我們與武漢合作,將“黃鶴樓”和伯牙子期知音故事這些武漢特有的寶貴文化資源,置于人類共有精神財富的坐標系中,指出其世界普遍文化意義。我們重新創作出版了德文版《黃鶴樓》和《知音故事》,這也是德國市場推出的第一個中國城市故事系列。這兩部作品的問世受到德國政界、企業界、文化教育界、環保界好評。如德國垃圾分類之父、環保行業協會主席哈仁康普所說,他從《知音故事》中看到的不僅是伯牙子期因音樂留下的千古佳話,還看到了中國在治理生態環境中發出的、尋找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聲。他希望能攜手中方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共譜知音合作新篇章。
德語版《知音故事》的封面。受訪者供圖
挖掘文化,科學調研
用創新方式講好城市傳統文化故事。城市傳統文化作為城市的“魂”與“根”,既是城市故事素材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我們將創新國際傳播方式融入到講好城市傳統文化故事中,達到好的傳播效果。
誠如德國市長協會(該協會有3000多市長會員)主席馬庫斯·樂為所說,《黃鶴樓》和《知音故事》是他擔任市長協會主席以來看到的第一本來自中國的城市故事書,一個城市沒有文化故事,相當于一個人沒有靈魂。他說,從長遠來說,德中城市雙邊關系的主旋律,應該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信任機制。僅建立在經濟合作上而沒有文化的交流是短期的,不可持續的。
德語版《黃鶴樓》的封面。受訪者供圖
采用科學手段和方式,對傳播對象和市場進行基礎性調研和應用型研究。馬克·吐溫曾說過,“給你帶來麻煩的,不是你不知道的事,而是你自以為知道、其實錯誤的事!痹趪H傳播中也存在這種因為不做市場調研對受眾市場和群體認知偏差及不足的情況。如何將調研決策制引入到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中,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黃鶴樓》,多數中國人通過崔顥和李白的詩詞認識了解黃鶴樓;但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德國是童話之鄉,德國大多數城市有童話故事,所以我們重新將《黃鶴樓》改編成童話故事,很受歡迎。我們采用圖書出版的形式,也是經過市場調研,發現德國人喜歡讀書,而圖書市場關于中國的書很少。
湖北武漢黃鶴樓景色迷人。趙廣亮 攝
通過調研,我們也發現不少影響城市品牌傳播的問題,如城市標識和城市品牌的脫節:很多人知道大熊貓,但不知道雅安;德國有龍舟節,但很少人知道龍舟和宜昌、汨羅的關系,多數人不知道屈原的故事。引入科學調研決策制,對傳播市場和受眾做了科學調研,就會發現傳播瓶頸和問題,尋找到解決方案,找到最佳傳播方式、渠道和最有效傳播路徑、傳播人群,而不是僅僅依托媒體單一渠道——尤其在深化傳播方面,立體多元的傳播方式尤為重要。
德國柏林動物園內的大熊貓雙胞胎“夢想”“夢圓”與母親“夢夢”。大熊貓是中國對外交往中的“友好使者”。彭大偉 攝
不止翻譯,久久為功
國際傳播不等于翻譯,翻譯不等于國際傳播,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城市文化國際傳播不是簡單地把原文翻譯成外語,而是需要收集整理加工、進行創造性轉化發展、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挖掘。
德國格林童話故事流傳世界受到喜愛,是因為格林兄弟花費畢生精力收集整理民間故事進行重新創作。目前中國城市不少優秀的傳統文化故事,多處于原始狀態,需要進行加工整理再創作!饵S鶴樓》和《知音故事》德文版的創作過程,正是在不改變原意的條件下,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發展、挖掘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同樣,作品在海外市場翻譯了德文,也并不等于做了國際傳播。如二十多年前魯迅作品被譯成德文,但魯迅在德國還說不上家喻戶曉。2019年,德國杜塞爾多夫和中國紹興聯合舉辦過“魯迅與海涅——大師對話”活動,我發現魯迅在德國的影響力不能與海涅在中國比。作品翻譯出來,如果不推廣傳播、走向社會、走向民間,只會停留在象牙塔內被束之高閣。
某展覽展出的《魯迅手稿全集》等圖書吸引市民。趙文宇 攝
可持續性傳播獎勵機制的建立。文化推廣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制定系統的推廣傳播戰略,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因此需要建立相應激勵機制,讓傳統短期斷層的傳播方式向長期可持續性轉型。
就像中國駐杜塞爾多夫總領事杜春國對《黃鶴樓》和《知音故事》模式的總結:久久為功,善作善成!饵S鶴樓》和《知音故事》之所以在德國慢慢產生影響力,是因為德文版出版后,每年尋找新渠道做深度傳播,從進入學校、圖書館、書店,到參加中國節、龍舟節等民間活動,再到作為首部中國作品入圍登上國際母語節的舞臺……沒有一系列的后期深入推廣,不可能產生深刻影響力。
國際傳播不是在海外每年參一次展,做一次推介就夠了,這也違背文化傳播規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需要不斷深化可持續性推廣。所以在評獎機制上,要鼓勵做深度推廣,不僅僅評選年度最佳傳播獎,更要激勵優秀作品的可持續性傳播。
對接產業,創新思路
發揮城市文化傳播在城市國際化建設中的功能和作用。不少城市把國際傳播等同于在外媒發新聞稿,沒有與城市國際化發展所需的產業鏈進行對接。我們在《黃鶴樓》和《知音故事》的傳播試點中,對精準傳播對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的調研傳播方式,在武漢大學城的國際化建設、德國環保高新技術產業鏈的對接、高端人才的引進等方面收到德方積極反饋,提出加強與武漢的創新務實合作,取得良好傳播效果。
我們發現,創新城市文化傳播是城市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尤其疫情初期,在世界抹黑武漢的輿論旋渦中,我們憑借兩部作品的影響力,在德國狂歡節上推出第一也是唯一支持武漢的花車,為武漢去污名化,消除偏見誤解,攜手共同抗疫,也為武漢疫情后國際市場復蘇發揮了一定作用。
2020年德國明斯特狂歡節上,“一號”游行花車兩側貼有中德文“武漢必勝”標語,為中國、為武漢加油。彭大偉 攝
一線工作的國際傳播者,如果思路和方法不創新,很難把城市文化傳播出去!饵S鶴樓》和《知音故事》不僅積極推動兩個故事走進德國民間,而且計劃推向全球。
作者簡介:
周俊,博士,德國明斯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湖北大學客座教授,德國明斯特地區記者協會副主席,德國城市電視臺聯盟中國顧問,知名社會學家,社會活動家和資深媒體人。長期以來從事德中城市管理對比研究,中國城市品牌國際策劃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
2004年拍攝德文版紀錄片《漢斯在武漢》,創作出版德國市場第一個中國城市文化故事系列《黃鶴樓童話故事》和《知音故事》,受到德國各界一致好評,并作為案例入選2021年出版的智庫文獻《中國國際傳播發展研究》。在中德文化交流中的創新實踐和貢獻曾受德國國家電視一臺、電視二臺、西德電視臺WDR、RTL、SAT1、PRO7、N24、《圖片報》、《威斯特法倫新聞》、《明斯特日報》和廣播電臺等德國媒體采訪報道。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簡 介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成立于2015年6月14日,是經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批準的直屬志愿者團隊,經遵義市民政局批準注冊登記的公益性、群眾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現有團體會員單位9家,會員150余人,志愿者80名。2016年12月25日成立黨支部,現有黨員52名。支部充分發揮示范引領戰斗堡壘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協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目前,協會有分支機構3處: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播州區聯絡處(負責播州區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湄潭縣聯絡處(負責湄潭縣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務川縣聯絡處(負責務川縣工作)。內設機構10個部門:辦公室、組織部、宣講團、理論研討部、對外聯絡部、經典誦讀推廣部、家風家教工作部、中醫養生文化推廣部、知行藝術團、志愿事業服務部(上善若水助困團)、另有10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家教、經典誦讀)推廣站。
本會宗旨: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遵義市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領導下、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部、國家語委下發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民政部、全國婦聯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積極開展美德文化進社區、校園、機關、企業、監獄、部隊;主辦具影響力的大型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講壇;廣泛開展志愿公益服務活動,踐行中華美德;每周日下午堅持開設公益講課,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風尚。協會至成立以來,為遵義精神文明建設作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2018年,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榮獲2018年全國社科組織“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20年,貴州省社科聯曾到我會考察,擬授予貴州省社科示范基地。2021年7月,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黨支部被北京路街道黨工作委員會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21年12月,我會被遵義市精神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共青團遵義市委推選為“疫情防控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協會湄潭縣聯絡處已被湄潭縣委宣傳部授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021年國際志愿者日,湄潭縣聯絡處獲得了市級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獎,獲得縣級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獎、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獎。
本會的理念是:傳中華美德文化,做上善若水之人;燃燒自己,溫暖他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本會的業務范圍:開展美德文化交流學習、公益師資培訓,開展美德文化教育、志愿公益活動,開展家風家庭教育,興辦公益企業。
現辦公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丁字口遵義中山醫院二樓。
聯系電話:182 1212 8998 182 8512 1401
對公賬戶信息:
開戶行:貴州銀行遵義紅花崗支行
賬號:0226001100002365
名稱: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2022年8月
業務主管單位: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
登記管理機關:遵義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