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冊典籍,鐘鼎千秋。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2》第三期《禮記》上新,以“東漢經學大家”鄭玄為主要人物視角,回溯中華之禮的形成過程,精彩演繹了東漢末年大儒鄭玄學禮、注禮、傳禮、踐禮的一生。
“禮”之一字,貫穿千古
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都出自《禮記》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之心,經由禮治逐步走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孔子就曾經把對美好社會的追求和對高尚道德的渴望,寄寓在一個“禮”字當中?鬃酉驅W生傳《禮》,通過孔門后學著述、傳承,形成《禮記》。
新一期節目,主持人王嘉寧將與三位“讀書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彭林、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王啟發,共同品讀閃耀著千年智慧的《禮記》。
“禮”的范圍有多廣泛?彭林介紹:“我們個人的修身養性、人際交往、國家典制,乃至人和自然的相處之道都屬于‘禮’的范疇”。作為一部多角度、多層次探究中華禮樂文明奧蘊的典籍,《禮記》共四十九篇,書中記載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又意味雋永,不只讓我們了解到先賢思想,也使我們得以鑒古知今,從中汲取安身立命的處世之道。例如,人與人交往需“禮尚往來”;形容做事要有計劃的“凡事豫則立”等,包括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也引用了《禮記》的詞句。王啟發表示:“不忘本來才能夠開創未來,在先秦時代,先賢發現和總結的道德智慧都匯集到像《禮記》這樣的經典里,不僅在跨越兩千年的歷史中得到了傳承,同時也升華了現在的道德教育!
細膩再現一千多年前的父子情
鄭玄跨時空見證《禮記》傳承
鄭玄被尊為“漢代經學集大成者”,他遍注儒家經典,構建了一個完備的禮學體系!抖Y記》因鄭玄為之作注而更為人熟知,不僅和《周禮》《儀禮》一起被后世合稱為“三禮”,更位居“三禮”之首。
此次,創作團隊將鄭玄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與《禮記》緊密融合,并在戲劇中展現了鄭玄和兒子鄭益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新穎獨特的戲劇設計,讓“當代讀書人”撒貝寧有些出乎意料:“我以為會從孔子及其弟子的視角演繹《禮記》,沒想到是以一個注者的視角來看待這部典籍!
其中,父親鄭玄由丁勇岱扮演,兒子鄭益由王森扮演。演員丁勇岱塑造過不少經典的父親形象,在他眼中,鄭玄既是偉大的經學家,也是以身作則的好父親,需要仔細揣摩如何在身份變換的同時,守住鄭玄不變的精神和品行。
戲劇演繹中,鄭玄向撒貝寧講述生平故事,回憶了自己在注《禮記》的同時,如何把兒子培養成為一位有“禮”的君子。從“梨就是禮,但是禮卻不止于梨”的循循善誘,到“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齊”的殷切囑托,鄭玄將“禮”傳遞給鄭益,鄭益也時刻用行動踐行著“禮”,他的成長象征著《禮記》的注成。
值得一提的是,鄭益在史書中記載甚少,節目組在現有史料基礎上,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力,塑造了一個“臨難毋茍免”的鄭益形象。據《后漢書·張曹鄭列傳》記載,東漢末年,孔融被袁譚軍圍困,鄭益前往營救卻不幸遇難。當舞臺呈現這段生死離別時,悲痛欲絕的鄭玄雙拳捶地,用顫抖的聲音呼喚著“益兒”,深深地感染了撒貝寧。
重拾中華之禮
今天的我們應當這樣讀《禮記》
中國自古為禮儀之邦,周公制禮,孔子傳禮,形成了記述禮儀流程、被尊為“禮經”的《儀禮》、記述官制的《周禮》及先秦至秦漢時期禮學文獻選編而成的《禮記》等“三禮”文獻。
正如節目中提到的,今天所見的《禮記》四十九篇是《小戴禮記》,即西漢戴圣所輯,另外還有其叔父戴德選編的《大戴禮記》八十五篇,不過其中大量篇目已經失傳,如今傳下來的只有三十九篇。
《禮記》四十九篇的內容十分豐富,除了我們比較熟悉的《大學》《中庸》兩篇外,還有講述大同理想的《禮運》,闡述教育思想的《學記》,闡述音樂思想的《樂記》,記述制度的《王制》,闡述儒者之道的《儒行》等,其中包含了很多關于學習、教育、生活乃至修身處世的精言妙語,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那么,我們今天要怎樣讀《禮記》呢?首先當然要選擇好的讀本。鄭玄的《禮記注》是《禮記》的經典讀本,但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鄭玄畢竟是漢代的人,直接閱讀他的注釋是有難度的。三全本《禮記》,各篇有題解,疑難字詞有注音釋義,并有全文翻譯,適合作為我們閱讀《禮記》的入門讀本。
正如《禮記·學記》所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只有不斷學習經典,借助典籍之光,才能照亮人生大道。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簡 介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成立于2015年6月14日,是經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批準的直屬志愿者團隊,經遵義市民政局批準注冊登記的公益性、群眾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現有團體會員單位9家,會員150余人,志愿者80名。2016年12月25日成立黨支部,現有黨員52名。支部充分發揮示范引領戰斗堡壘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協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目前,協會有分支機構3處: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播州區聯絡處(負責播州區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湄潭縣聯絡處(負責湄潭縣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務川縣聯絡處(負責務川縣工作)。內設機構10個部門:辦公室、組織部、宣講團、理論研討部、對外聯絡部、經典誦讀推廣部、家風家教工作部、中醫養生文化推廣部、知行藝術團、志愿事業服務部(上善若水助困團)、另有10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家教、經典誦讀)推廣站。
本會宗旨: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遵義市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領導下、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部、國家語委下發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民政部、全國婦聯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積極開展美德文化進社區、校園、機關、企業、監獄、部隊;主辦具影響力的大型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講壇;廣泛開展志愿公益服務活動,踐行中華美德;每周日下午堅持開設公益講課,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風尚。協會至成立以來,為遵義精神文明建設作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2018年,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榮獲2018年全國社科組織“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20年,貴州省社科聯曾到我會考察,擬授予貴州省社科示范基地。2021年7月,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黨支部被北京路街道黨工作委員會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21年12月,我會被遵義市精神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共青團遵義市委推選為“疫情防控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協會湄潭縣聯絡處已被湄潭縣委宣傳部授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021年國際志愿者日,湄潭縣聯絡處獲得了市級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獎,獲得縣級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獎、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獎。
本會的理念是:傳中華美德文化,做上善若水之人;燃燒自己,溫暖他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本會的業務范圍:開展美德文化交流學習、公益師資培訓,開展美德文化教育、志愿公益活動,開展家風家庭教育,興辦公益企業。
現辦公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丁字口遵義中山醫院二樓。
聯系電話:182 1212 8998 182 8512 1401
對公賬戶信息:
開戶行:貴州銀行遵義紅花崗支行
賬號:0226001100002365
名稱: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2022年8月
業務主管單位: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
登記管理機關:遵義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