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天下篇
184.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185.順道者昌 逆道者亡
186.仙女散花 天使現前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當今時代,內心不安、家庭不睦、社會不穩、國家難治、天下不平,已經成為令人憂慮的問題;個人想平安,家庭求和睦,社會思和諧,國家要治安,天下盼太平,成為遍及全球的期待。問題如何解決?期待怎樣實現呢?殫精竭慮不得其解的時候,有人便會想到算命、預測,也自然想到了一部經典《周易》。于是《周易》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就成了一部算命書、預測書。而在現代人的意識中,算命、預測又跟迷信扯在一起,所以對于《周易》的理解認識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群書治要》卷一節錄的正是《周易》的精華內容,在事關人生禍福、世運興衰方面,《周易》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人們憂慮的一切問題都在天地之間,《群書治要》卷一《周易治要》一開篇說的就是天地——“乾坤”之事:“乾,元亨利貞。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薄跋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薄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薄胺蚯,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币陨洗笠馐钦f:乾象征著天,具有元始、通達、和諧有利、貞正堅固的德性!断髠鳌氛f,天道運行不息,君子應該效法天道,努力自強,不停追求進步。九三這一爻,象征著一個才德出眾的君子,應當自強自立,勇猛精進,終日不懈,即使到了夜晚,也要象白天一樣警醒自己。假如能夠朝夕戒懼,如臨危境,不敢有絲毫的松懈,哪怕遇到危難,最終也會沒有災禍和過失!断髠鳌氛f,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應效法坤卦的精神,以深厚的德行容載天下。積累善行的家庭,一定會有多到自己享用不了還能留給子孫享用的福德,不積累善行的人家,則會有多到自己遭受不了還會留給子孫遭受的禍患。乾象是天下最剛健的,它的德性表現在恒久平易,所以可以照出天下危險的事情;坤象是天下最柔順的,它的德性表現在恒久簡靜,所以可以明察天下困阻之事的原由。
從《群書治要》卷一《周易治要》中,我們看不到迷信色彩,而它揭示的乾坤之道,卻能讓我們明辨前程:天地各有屬性,天之屬性為;地之屬性為順。人們只有遵循天地屬性與自然規律行事,才能遠離禍患,趨近吉祥。不是嗎?就個人而言,假如懶惰懈怠、不思進取,必然生存不保、事業難成;又或自私狹隘,作惡多端,難免家庭不幸、災禍連連,正如《群書治要》卷二《尚書治要》中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眰人與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如果個人不能安于本分,家庭不夠幸福美滿,必然危及社會穩定乃至國家治安。一個人,尤其是身居關鍵崗位的領導人,如果沒有仁愛長養、通達和諧萬物的善心,沒有自強不息、進德修業的精神,沒有明辨進退存亡、順應天時地利的智慧,沒有恭敬循禮、利益蒼生的習慣,除了自己難免遭遇失敗與災殃以外,還可能導致社會、國家、民族乃至世界的災難。因此,《群書治要》卷一啟示我們:個人乃至人類要想趨吉避兇,就必須深入研究并遵循自然與社會規律,切不可膽大妄為、肆無忌憚,切不可破壞自然規律,違背人倫道德,顛倒社會秩序;只有心存善念,自強不息,行于正道,才可能爭取到身心康泰、平安吉祥、幸福美滿的生活。
順道者昌 逆道者亡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幾乎是家喻戶曉,《群書治要》卷十一《史記治要(上)》就有記載:幽王寵愛褒似,褒姒總是不笑。于是幽王點燃用于召集諸侯抗擊敵人的烽火。諸侯見到烽火急忙趕來,卻沒見到敵人蹤影。褒姒看見諸侯受騙,哈哈大笑。幽王為了取悅褒姒,多次點燃烽火,諸侯們不甘受騙,漸漸也就不來了。后來,幽王任用奸臣,廢黜申后,除去太子。申侯怒起,聯合繒國和犬戎攻打幽王。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軍隊,但諸侯的軍隊都不來。幽王被殺死在驪山下。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仁、義、禮、智、信”,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自古不變的“倫常大道”。既然是“道”,就不可違背。順道者昌,逆道者亡。周幽王雖然位及頂尖,但因缺乏仁愛、違背道義、擾亂禮法、失去理智、毫無誠信,所以遭人怨恨,被人攻擊,結局凄慘。
翻看歷史,即可發現,幾乎所有亡國之君,都是違背倫常之徒。
再看現實,不論處于何種地位,只要是違背倫常大道之人,無一會得善終。虐待子女的,被子女遺棄;忤逆父母的,命運多悲慘;欺凌下屬的,被下屬所報復;欺騙上司的,被上司所鄙棄;背叛配偶的,被配偶所拋棄;不敬長者的,被長者所冷落;欺騙朋友的,被朋友所唾棄。沒有仁愛的,常常遭欺凌;不講道義的,命運多坎坷;沒有禮貌的,不受人尊重;沒有理智的,常會犯糊涂;不講信用的,沒有真朋友。
到底是什么東西讓一些人脫離大道,步入歧途的呢?以周幽王為例,首先是權力的腐蝕。作為一國之王,他以為自己大權在握,便可以無所不為。母親可以不孝,想廢黜就廢黜;太子可以不愛,想去除就去除;諸侯可以不敬,想戲弄就戲弄;規矩可以不守,想破壞就破壞。我們觀察一下,現實生活當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有的人手上那點權力,也許不及周幽王權力的百分之一乃至萬分之一,但是那種做派,卻跟周幽王無二,這種人的結局會如何呢?也許他們自己也想象不到。其次是美色的誘惑。褒姒不過就是外貌好看一點點,而且連笑容都很少,作為一國之主的周幽王,卻甘愿為博得她的一個笑容而破壞倫理,丟失信譽,最終失國喪邦。如此糊涂的事情,在熟知這個典故的人群中也有做過的吧?好些落馬的高官,敗家的老板,不都是因為貪戀美色而從人生的高峰跌入人生的低谷的嗎?就當今社會而言,誘惑人們偏離倫常大道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金錢。為了金錢,不講仁義、違背倫理、喪失誠信的大有人在。這些人一時間或許真的擁有了不少的錢財,但是,天道好還,這樣的錢財未必能夠保住,最終不是被欺騙被搶劫被沒收,就是被疾病被災禍消耗掉了。這不是迷信,是大道運行的規律所致。
要想人生幸福平安,誠心修持大道:孝敬父母、慈愛子女,忠于事業、愛護員工,尊重丈夫、關愛妻子,敬重尊長、關懷晚輩,信任朋友、關心同仁,心存仁愛、恪守道義,禮敬謙恭、清醒理智,信守承諾、坦蕩做人。堅持不懈如此修持,哪還會有禍事臨門呢?
仙女散花 天使現前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的意思,人們都很熟悉:借由螳螂想捕捉蟬,卻不知黃雀在其身后也想啄食它這個故事,諷刺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人。歷史典籍中引用這個典故的很多,《群書治要》卷十二《吳越春秋治要》中就有一例。
書中記載:吳王夫差起兵攻打齊國,拒絕勸諫。一日清晨,太子友手握彈弓從后花園來到宮中,衣服鞋子都濕了。吳王問其原因,他說:剛才在后花園游玩,聽見秋蟬鳴叫,就去觀看,發現秋蟬高居樹梢飲著清露,自覺安逸,卻不知螳螂正沿著枝條接近它,伸腰舉爪想捉它;螳螂眼中只有秋蟬,卻不知有只黃雀在其身后徘徊,準備啄食螳螂;那黃雀也只知伺機啄食螳螂,卻不知我的箭頭已經對準了它的脊背;我一心想射黃雀,卻不知腳下有個陷阱,一不留神就掉進了深坑。吳王說:天下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了,只貪圖眼前利益,而看不到身后的禍患。太子友說: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呢!魯國遵守禮制,心懷道德,和睦鄰邦,但齊國卻起兵攻打它;齊國只顧舉兵攻打魯國,卻不知吳國竭盡全力,不顧艱辛,奔波千里要去攻打它;吳國只知道越境攻齊,卻不知越國即將挑選精兵勇士進入太湖,意欲滅掉吳國。吳王沉默一陣后,還是沒有接受太子友的婉言勸諫,執意伐齊。越國趁機進攻吳國,燒掉了吳國的姑蘇臺。
類似這樣的情景,大到國際關系,小到人際糾葛,現實生活中可以說隨處可見。只要你想貪圖別人的利益,威脅別人的安全,就一定有人貪圖你的便宜,危及你的安全。即使沒有人覬覦你,威脅你,由于你利欲熏心,偏執狂妄,也必定會利令智昏,料事不準,行事出錯,自墮深坑。因為你已經墮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讀了《群書治要》這段描述,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種種類似情景,為了防備身后的“黃雀”,有人可能會陷入一種瞻前顧后、戰戰兢兢的心態當中,甚至可能會出現神經質的癥狀。如何避免這種心態、消除這種狀態呢?
首先要明白這個成語故事中蘊含的深層道理:萬事萬物都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整體中任何一個部分出現異常,都會波及其他部分。作為宇宙中最具靈性的物種——人,既是客觀世界的產物,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和調控客觀世界。調控的總機關即在人心。俗話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只要自己心念正確了,與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合拍了,就會進入良性循環,進入安全、平和、友愛、自由的“天堂”境界;如果自己心念邪惡了,就與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形成了對抗,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進入危險、恐怖、爭斗、混亂的“地獄”窘境。
其次要積極培育、傳播正念,遏制、消除邪念。貪婪、怨恨、愚癡、傲慢、猜忌,這些都是不正的念頭,任何一個不正的念頭滋生蔓延,支配行動,都會導致惡性循環。螳螂捕蟬的典故,形象而生動地展示了貪婪之念帶來的惡果,其他不正的念頭也會帶來相似的情景。奉獻、慈悲、明智、謙恭、誠信,這些都是正念,任何一個正念的生長弘揚,都會引導自己和周圍的環境進入良性循環,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盛滿易為災,謙沖恒受!薄熬\所至,金石為開”,一當進入良性循環,就跳出了螳螂捕蟬的怪圈,進入了安然自在的境界。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仙女散花,天使現前。